药王孙思邈,这位活了一个多世纪的传奇,他的一生,仿佛就是一部行走的医典——尤其是那部耗尽心血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更是被后世奉为圭臬。然而,世人所不知道的是,在《千金要方》之外,还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。一个足以颠覆中医脾胃调理之法的无上心法。这个秘密,即将在一场看似寻常的问道中,被揭开冰山一角……
图片
01终南山,药王洞府。洞内光线幽暗,只有几盏长明灯的豆大火光在岩壁上投下摇曳的光影,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陈年草药与古籍纸张混合的独特香气,闻之令人心神宁静。孙思邈盘坐于主位的蒲团之上,鹤发童颜,双目微阖,气息悠长,仿佛已与这洞府、这山川融为一体。他的面前,三位亲传弟子——大弟子守真、二弟子守仁、小弟子守诚,正襟危坐,神情恭敬。半晌,孙思邈缓缓睁开双眼,那目光,深邃得好似藏着星辰大海。他没有直接讲医理,反而轻轻拂了拂长须,抛出了一个问题。『守真,你随我最久,你说说看,若论这世间健脾之法,何者为上?』大弟子守真闻言,不敢怠慢,立刻躬身答道。『回禀师父,弟子以为,健脾之法,当以食补为基,药饵为辅。』『《千金要方》中载有薯蓣粥、薏苡仁汤,皆是温和补脾之良方,若遇沉疴,则以四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等经方调治,此乃王道之法。』孙思邈听罢,不置可否,只是微微颔首,目光又转向了二弟子守仁。『守仁,你意如何?』守仁性子活络,思路开阔,他想了想,补充道。『师兄所言极是,但弟子以为,除了食药,经穴推拿亦是妙法。』『足太阴脾经之太白、三阴交,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,皆是健脾益胃之要穴,若能辅以艾灸,其效更彰!』孙思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,但那笑意里,却带着几分莫测高深。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年纪最小、也最是沉默寡言的小弟子守诚身上。守诚被师父看着,有些紧张,却还是老老实实地说道。『两位师兄所言,已尽弟子所学……弟子……弟子愚钝,再无他想。』洞内一时陷入了寂静。弟子们屏息凝神,等待着师父的评判。他们知道,师父绝不会无的放矢地提问。果然,孙思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声音在空旷的洞府中回荡,带着一种穿越千古的沧桑。『你们说的,都对。』『也都不对!』此言一出,三名弟子皆是浑身一震,满脸错愕!他们所说的,无一不是出自师父平日的教诲和《千金要方》的精髓,怎会不对?孙思邈看着弟子们惊疑不定的神情,缓缓地、一字一顿地说道。『你们可知,脾胃乃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』『世间万千法门,无论是食补、药饵还是针灸,看似精妙,实则……都只是在『补』与『泻』上做文章,犹如舟行水上,终究隔了一层。』他顿了顿,眼中精光一闪,语调陡然变得凝重起来。『然而,在这天地之间,还藏着一种真正的健脾无上心法——它不依赖于外物,其效之宏大,远非《千金要方》所能尽述!』『此法,能直探脾胃本源,如同执掌天地权柄的将军,一声令下,便能调动全身气机……』『那才是医道的……天机!』一番话,如同一道惊雷在三位弟子心中炸响!《千金要方》之外,竟还有天机?!这……这怎么可能!02洞府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三位弟子面面相觑,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。大弟子守真率先回过神来,他鼓起勇气,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。『师父……您是说,这世上还有比《千金要方》更高明的健脾之法?』『此法……为何从未听您提及,也……也未曾录入书中?』这个问题,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。是啊,若真有如此神妙的法门,为何师父要将其隐藏起来?孙思邈的眼神变得悠远,仿佛穿透了洞府的岩壁,看到了数十年前的峥嵘岁月。『唉……』他再次叹息,这次却带着几分追忆的味道。『这事儿啊,说来话长了。』『并非为师吝法,实因此法源流太过惊世骇俗,干系重大,不得轻传于世啊!』他缓缓开口,讲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。那还是在他声名鹊起之前,为了探寻医道真谛,孤身一人游历四方的时候。『那年,我为采一味奇药,误入昆仑深处,因缘际会之下,得遇一位奇人。』『他自称『昆仑真人』,仙风道骨,言谈举止间,皆含天地至理,其医道见解,更是我生平未见!』孙思邈的语速很慢,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,将弟子们带入了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。『我与真人在山中论道七日七夜,从《神农本草》谈到《汤液经法》,从仓公诊脉谈到仲景辨证……到了最后,我惊觉自己一身所学,在真人面前,竟如萤火之于皓月!』守仁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。师父的医术已是当世神话,那位昆仑真人,又该是何等通天彻地的人物!孙思邈没有理会弟子的惊叹,继续说道。『第七日,真人问我,『脾胃为后天之本』,此理何解?』『我便将《黄帝内经》中『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』、『四肢皆禀气于胃』等论述一一作答。』『真人听后,却摇了摇头。』孙思邈模仿着那位真人的语气,眼神变得异常明亮。『他说——『孙小子,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你可知,上古之时,黄帝问于岐伯,曾有一段对话,因其道破天机,而被后世删去,未录于《内经》正典!』』『什么?!』这次,连最沉稳的守真也失声叫了出来。《黄帝内经》竟有失传的篇章!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秘辛!孙思邈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神往之色。『真人告诉我,那段对话的核心,便是岐伯向黄帝揭示了人体的一个终极秘密——在人身之中,脾土之气并非散乱无章,而是有一个『总枢纽』,一个统御一切后天生化之源的『总开关』!』『此开关一开,则气血自生,百骸皆得其养;此开关一闭,则中焦壅塞,百病由斯而生!』『而掌控这个开关的法门,便是真人所说的那个无上心法!』『真人说,此法……源自黄帝遗珠,乃是上古圣人观察天地运行、体悟自身气机后所得的瑰宝。』『只因其效力太过宏大,甚至能逆转衰老,夺天地之造化,故而被历代得道者视为最高秘辛,口口相传,从不落于纸笔,以免被心术不正之徒得之,妄耗天机,扰乱阴阳……』说到这里,孙思邈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,扫过三位弟子的脸。『我得真人点化,方知医道之巅,竟是如此光景!』『你们现在可明白,为何此法……从未录于凡俗医书了么?』洞府内,死一般的寂静。三位弟子已经彻底被这番话震慑住了,他们的脑海中翻江倒海,一个念头疯狂滋长——那传说中的……『健脾总开关』,究竟是什么?03小弟子守诚,此刻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好奇,他几乎是脱口而出。『师父!那……那个『总开关』,它究竟是……是何等神奇的所在?』这个问题,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。守真和守仁也投来了渴望的目光。是啊,一个能统御后天之本的开关,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对经络穴位的认知范畴。孙思邈看着弟子们求知若渴的样子,欣慰地点了点头。学医之人,若没了这份好奇与探究之心,医道也就走到了尽头。『问得好。』『你们以为的健脾,无非是脾虚了,就用补药、补穴去填补,对也不对?』弟子们齐齐点头。『可若是脾胃湿热,或是食积不化呢?』孙思邈反问道。『那时,脾胃之气实了,壅滞了,你们又该如何?』守仁抢答道。『自当以清热利湿、消食导滞之法,用泻药、泻穴,为其开路!』『说得不错。』孙思邈赞许道,随即话锋一转,变得深邃无比。『但你们想过没有,这『一虚就补,一实就泻』,看似对症,实则……仍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』『人体是一个精妙无比的整体,脾胃之虚实,往往瞬息万变,甚至虚实夹杂,寒热错综……你们的补泻之法,跟得上吗?』一番话,问得三位弟子哑口无言。的确,临床之上,最难辨治的,便是这种复杂的病机。孙思邈见时机成熟,终于开始揭示此法的核心医理。『而我说的这个『总开关』,它的神奇之处,便在于——它能『阴阳并调』!』『阴阳并调?』三个弟子异口同声,满脸困惑。『没错。』孙思邈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『这个开关,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穴位,更像是一个脾胃气机的『调节器』。』『当你的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之时,它便能激发身体自身的潜能,鼓舞气血,起到补益之效,其力道之纯粹,胜过一切参苓术草!』『而当你的脾胃湿滞,食积不化,气机壅塞之时,它又能打开通道,疏通中焦,推动浊气下行,起到通泻之效,其手段之巧妙,远非大黄芒硝可比!』『换言之——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,寒则温之,热则清之!』『它能智能地判断你身体的状态,并做出最恰当的调整。』『一穴多用,一法通天!这就是昆仑真人所说的,万法归一!』这番解释,石破天惊!弟子们的世界观再一次被刷新。一个穴位,如何能同时做到补和泻?这……这完全违背了他们所学的经穴理论!仿佛看穿了他们的心思,孙思邈微微一笑,继续抛出更具颠覆性的内容。『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。』『寻常穴位,或偏于补,或偏于泻,属性固定,故而难以实现阴阳并调。』『但这个开关之所以能,关键在于……它的催动之法,与众不同!』『它的点按手法,需要配合一种特定的呼吸吐纳之法,更要紧的是,还需要……『意念导引』!』『意念导引?』守真喃喃自语,这个词汇,他只在一些道家内丹的典籍中见过,从未想过会和医术联系在一起。『然也!』孙思邈的声音变得庄重而肃穆。『所谓『意之所至,气之所存』。』『催动此穴时,心念必须高度集中,随着呼吸的开合,将你的意念,如同一股清泉,缓缓注入那个开关之中……』『你的身体需要补,你的意念便是温煦的阳光,引动阳气汇聚;你的身体需要泻,你的意念便是奔腾的江河,引动浊气奔流。』『心念为将,气息为兵,穴位为门!』『三者合一,方能开启这人体自带的无上宝藏,激发出那石破天惊的奇效!』『这,才是此法与世间所有穴位按摩之术,最根本的区别!』『它已经……超脱了『术』的范畴,而近乎于『道』了!』一番话讲完,洞府之内,只剩下弟子们粗重的呼吸声。他们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,对于这个神秘的「健脾总开关」的渴望,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。它到底是什么?它到底在哪里?04一夜无话。三位弟子彻夜难眠,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师父昨日的那番话——『阴阳并调』、『意念导引』、『近乎于道』……每一个词,都像一把钥匙, tantalizingly 悬在他们面前,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扇终极之门。第二天清晨,天还未亮,他们便早早来到洞府,静候师父的开示。孙思邈似乎早就料到他们会来,已然盘坐在蒲团之上,精神矍铄。见弟子们都到齐了,他没有多说一句废话,缓缓站起身。他的这个动作,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只见孙思邈迈着沉稳的步子,没有走向平日讲解医理的药柜,也没有翻开任何一本医书,而是径直走到了洞府最深处的一面石壁前。那面石壁,是整个洞府最古老的地方,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图谱,笔法苍劲古拙,正是人体经络穴位图,但比之外面流传的任何版本,都更为详尽、复杂。这是药王洞府的真正核心所在。孙思邈伫立在图谱前,如同一座沉默的山岳,目光在那些繁复的线条和点位上缓缓移动。弟子们屏住呼吸,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,目光紧紧地跟随着师父的手指。他们知道,决定性的时刻,终于要来了。『守仁,你上前来。』孙思邈忽然开口。二弟子守仁连忙上前一步。『你且说说,你心中所想的健脾第一大穴,是哪一个?』守仁沉吟片刻,指着图谱上小腿内侧的一个点位,肯定地说道。『回师父,弟子以为,当属足太阴脾经之原穴——太白穴!原穴乃本经元气汇聚之所,健脾之力,无出其右!』他的话,代表了当世绝大多数医者的看法。然而,孙思邈却缓缓地摇了摇头。『太白,善补脾气,于脾虚食少、腹胀泄泻确有奇效……』『但,它补有余,而调不足。』『若遇湿热食积,用之反会助纣为虐,壅塞气机……所以,不是它。』守仁的脸色微微一白,退了下去。孙思邈的目光又转向大弟子守真。『守真,你呢?』守真思虑更为周全,他指着小腿内侧,太白穴上方不远处。『师父,弟子以为,或许是三阴交。』『此穴乃肝、脾、肾三经交会之所,能同调三阴,补脾之力虽不如太白纯粹,但兼能疏肝利湿、补益肾精,或可称得上『调』字……』这番见解,已是极高。可孙思邈,依旧是摇头。『三阴交,功用广博,诚然是妇科圣穴,调经活血之要冲。』『但正因其广,故而不专。』『它能影响脾,却不能『统领』脾。』『其力分散,终究差了一层……所以,也不是它。』连太白和三阴交都被否定了!弟子们的心彻底悬了起来。那还能是哪里?是背俞穴的脾俞?是募穴的章门?还是胃经的足三里?一个个名震千古的健脾大穴在他们脑中闪过,又被他们自己一一否决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些穴位,都逃不出师父所说的『补泻有偏』的范畴。洞府内的气氛,紧张到了极点。仿佛所有已知的医理都被推翻,眼前只剩下一片未知的迷雾。就在这时,孙思邈的目光陡然一凝,如炬火般锁定在图谱的某一处!他缓缓抬起那只布满岁月痕迹、却依旧稳定如山的手,食指如剑,直指而去!他的动作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,仿佛即将揭晓一个关乎天地运行的秘密。三位弟子的心脏,几乎要从胸膛里跳出来!只听孙思邈的声音,变得前所未有的洪亮与庄重,每一个字都如同晨钟暮鼓,在洞府中激起层层回音。『此穴,既不在腿,亦不在腹,它藏于至深之处,牵一发而动全身……』『它,便是统领人体后天之本,执掌气血生化之源的无上法门!』『其名为……』他的话音在这里戛然而止,整个洞府落针可闻,只剩下三颗狂跳的心脏,在等待着那个石破天惊的答案。孙思邈的食指,最终点在了那幅古老图谱上,一个位于脾经之上,却又极其容易被世人忽略的位置。他的声音再次响起,清晰而有力。『……地机!』『地机穴!』轰!这两个字,如同一道九天玄雷,直直劈入三位弟子的脑海!地机?怎么会是地机穴!在他们的认知里,地机穴乃是脾经之郄穴,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的急性病、痛症,最常见的功用是调经活血、治疗痛经,或是处理一些急性的腹痛泄泻……它怎么可能是那个可以『阴阳并调』、统领后天的『健脾总开关』?这……这完全是天方夜谭!小弟子守诚性子最直,他几乎是本能地喊了出来。『师父!地机穴……不是治疗痛症的吗?』孙思邈回过头,看着弟子们满脸的震惊与不解,眼中露出了『果然如此』的神情。『呵呵……世人只知郄穴治痛,却不知郄穴乃是本经经气深聚之处,是气血汇聚的『缝隙』与『机关』!』『『地』,为脾土也。』『『机』,机关、枢纽也!』『其名已道破天机——此穴,正是大地脾土之气的枢纽机关所在!』『寻常针刺,不过是激发其治痛之能,犹如用一把神兵利器去劈柴,只用了它最浅表的一层功用,暴殄天物!』『唯有配以我传你们的无上心法,以意念导引,方能开启它真正的力量,调动整个脾经乃至中焦的气机,实现那不可思议的阴阳并调!』至此,三位弟子才恍然大悟,心中最后一丝疑虑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震撼与狂喜!原来,天机一直就在眼前,只是凡夫俗子,视而不见!05孙思邈看着弟子们已经领悟,神情变得无比严肃。『此法今日传授于你们,切记,此乃性命之学,济世之法,绝不可轻传,更不可用于炫技或牟利,否则必遭天谴,你们可明白?』『弟子明白!』三人齐齐跪倒在地,神情肃穆。孙思邈这才点了点头,开始倾囊相授这万法归一的真诀。『都起来吧,用心记好。』『这地机穴,位于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,阴陵泉下三寸。』他一边说,一边在自己的腿上比划,确保弟子们看得分明。『取穴之法,务求精准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』『找到了吗?』弟子们纷纷在自己腿上寻找,当按到那个点位时,一股强烈的酸胀感瞬间传来,直冲心脾。『好,穴位是门,接下来,便是开门的钥匙——指法与心法。』孙思邈的语速放得更慢了。『点按之时,不可用蛮力。』『需用拇指之腹,以沉稳、渗透之力,缓缓下压,力道由轻到重,如春雨润物,细无声息,直至感觉到那股酸胀之气。』『接下来,是关键的呼吸吐纳。』『鼻吸,口呼。』『吸气时,要深、长、细、匀,想象天地间的清灵之气,从鼻腔缓缓吸入,沉于丹田。』『此刻,点按的手指,微微放松,但不可离开穴位。』『呼气时,要慢、要缓,想象体内的浊气、病气,随气息从口中缓缓吐出,吐尽为止。』『此刻,点按的手指,随呼气之势,将力道再次缓缓渗入穴位深处!』『一呼一吸,便是一开一合。』『此为身法。』三位弟子凝神静听,不敢有丝毫分神,一边听一边模仿着师父的呼吸节奏。『最后,也是此法的灵魂所在——意念导引!』孙思邈的双眼再次微阖,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。『在每一次呼吸点按之时,你们的心念,必须完全专注在这地机穴上。』『若你自觉脾胃虚寒,食少便溏,那么——』『吸气时,便观想有一轮温暖的太阳,就悬于丹田,其光芒随着你的吸气,汇聚成一道金色的暖流。』『呼气时,观想这股暖流,顺着大腿内侧,缓缓流淌,最终精准地注入到你按压的地机穴之中!暖流所过之处,寒湿消散,脾阳振奋!』『这,便是『补』法。』『反之,若你自觉脾胃湿热,腹胀口苦,那么——』『吸气时,观想天地间的清凉之气,如山泉般被你吸入。』『呼气时,观想体内的湿热浊气,汇聚成一股黑气,被你按压的地机穴这个『枢纽』打开,顺着小腿奔流而下,从脚底涌泉穴排出体外,归于大地!』『这,便是『泻』法。』『一念为补,一念为泻。』『存乎一心,随机而动。』『每日睡前,或清晨醒后,寻一安静之所,左右两腿各点按一炷香的功夫,持之以恒,百日之后,后天之本自固,何愁百病丛生?』孙思邈说完,缓缓睁开双眼,洞府内,三位弟子已是泪流满面。他们得到的,早已不只是一门医术。这是一种点拨性命的真诀,是真正通往医道巅峰的无上法门!
从此,这源自上古黄帝的秘密,便在这终南山深处的洞府中,静静地传承了下去,等待着下一个济世救人的时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臣配资,炒股股票开户流程,炒股杠杆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